近几年我国在无人机领域获得了巨大突破,各种不同级别与用途的无人机大量装备服役。小型与中型作战无人机已经成功出口到西亚、中亚多个国家,并参与了多场实战。
2014年起,我国小型无人机取得了又一突破,小小的无人机竟可飞行30小时,并执行了南海地区的重要侦察勘测任务。
它还暗藏着另一个“组队作战”的绝技,令人赞叹!
国产无人机续航达30小时 已在南海施展拳脚
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的“超长航时无人机遥感系统”,获得了续航30小时的出色成绩。这一无人机翼展仅3.5米左右,长2.3米,飞行高度5000米。它在续航时间上的突破,给实际使用带来重大优势。
这一系统除了续航时间上的优势,还具备可不依赖地面控制、测图快速、可自行设立小型无人机监管体系、多架次同空域作业的多个优点。其中多架次同空域作业能力,相当于“组队作战”,是又一项跨跃性的突破。其技术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,令中国小型无人机遥感工作更上一层楼。
中国长航时无人机获取的南海西沙岛礁航拍图像
长航时、远距离作业能力
2014年该系统进行了海洋超长航时遥感航空摄影任务。目标地点是南海七连屿,任务最终圆满成功。无人机从海南岛万宁起降,飞行900公里,飞行时间接近10小时,完成了七连屿的拍摄任务。拍摄分辨率高达0.12米,并获取了相关多种航测数据。这一分辨率超越了部分固定翼侦察机、侦察卫星的水平,体现了侦察无人机的优势。
高精度定位能力
这一遥感系统在精确定位方面的出色能力,给侦察勘探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—— 它能够通过卫星导航定位和惯性导航等手段获得高精度定位信息,配合高精度时间同步等技术,对曝光位置、姿态能够进行综合有效的采集整理,因此能够直接完成地理定向,大大减少了侦察勘测的工作量,甚至可以免除地面辅助工作任务。这对于南海无人岛礁侦察任务极为重要,因为如果需要在这些岛礁上进行地面勘测,人力物力消耗极大,工作周期很长。
它的卫星定位能力,来自于完全自主的中国北斗短报文通讯技术。这不仅解决了不依赖外国技术的精确定位问题,还在远程信息传输、实时监管等方面另辟捷径,在传统的远程无线电通信手段之外,增加了一个通过北斗卫星直接与后方通信的有力手段。这非常有利于遥感、空管等各个部门对大量无人机进行有效监管、指挥调度、实时管理。
多架次同空域作业能力
多架次同空域作业能力,令这一系统内的多架无人机可以同时进行侦察勘测。这要求在多架无人机、地面系统之间实现多频、多平台同步在线无线电传输,并确保互不干扰、消灭互相碰撞的可能性,有一定技术难度。多架无人机在同空域执行任务,提高了工作效率,缩短了时间敏感任务、例如救灾抢险中的航测信息收集时间。
这一系统的无人机,使用了性能较好的风冷四冲程活塞发动机。机身使用先进的碳纤维高强度复合材料,重量轻、强度大。倒V形尾翼阻力小,结构重量小,控制能力依然完善。这一动力配置、结构重量优化的组合,是30小时巡航能力的关键。
超长航时无人机遥感系统的兄弟无人机机型,大小、航程、整体布局有所区别
随着中国卫星遥感、有人驾驶航空遥感平台、无人平台的蓬勃发展,中国在军事、救灾、探矿、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的航拍应用能力越来越强。最新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的出现,为这一领域的实时性、机动性、航拍影像分辨水平、运营成本可承受性等等方面带来了进一步的突破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无人机已经参与了大量救灾任务,例如汶川地震、玉树地震、舟曲泥石流、芦山地震等等,发挥了其它平台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随着中国军民领域无人机应用的不断开拓,无人机、通用航空在低空同空域飞行时不断迫切需要解决的安全避让问题,将直接获益于超长航时无人机遥感系统的“组队”能力。
(原标题:中国无人机可组队大干30小时,已在南海施展拳脚)
肖琦 本文来源:加特林 作者:加特林